在科技界,AI眼镜如火如荼地卷起了一股 "百镜大战" 的热潮,各个厂商纷纷跳入这场竞赛中。但如果说如今的AI眼镜带来的最深的感受不是未来的炫目干劲,而是让人揪心的续航焦虑,那可真是没有谁会反对的。近日,小米也传出将于年底推出自己的AI眼镜,将这场续航斗争推向白热化。
就算有再多华丽的宣传,AI眼镜的实际表现仍看得人心生焦虑。以热议的Ray-Ban Meta为例,虽然号称可以持续使用四个小时,但如果开启AI对话功能,那电量就会惊人地在30分钟内耗尽!情何以堪,面临续航窘境的并不仅仅是Ray-Ban,市面上许多AI眼镜在续航上的表现可谓各有千秋,像Looktech号称14小时,但能扛多久也许只是冠冕堂皇的宣传。
而造成这一现状的,除了市场上各家眼镜厂商间竞相如火如荼的拼搏,还有背后深藏的功耗黑洞——AI计算。我们期待的随时随地与AI的对话,背后牵扯着巨量的计算能力和网络连接。而大多数AI眼镜在设计时,受到体积的限制,通常只能配置相对轻巧的芯片。核心问题在于,如果AI眼镜要进行本地计算,就需要强大的处理器;如果依赖云端,则又会面临网络不稳所带来的延迟问题。
再加上AI眼镜往往配备摄像头及显示系统,使得其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耗电情况直线上升。对于体积受限的AI眼镜来说,当前设计上的纠结在进一步的电量消耗和希望提升的功能性能之间摇摆不定。
而关于续航问题的解决方案,厂商们也各有妙招。有的选择在快充技术上发力,尝试提升充电速度;也有厂商考虑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硅碳负极电池被广泛关注,理论上可以将电池容量提升30%-50%。虽然这一挑战并非易事,但若能成功实施,AI眼镜的续航焦虑或将成为历史。
展望未来,面临电池技术突破的边界,或许我们将实现真正无缝集成AI于日常生活中,不再受续航束缚。你是否也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