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氏炼石处”摩崖石刻
神农尝草
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一带活动。炎帝神农氏教民稼穑,创始农业;首制耒耜,发明农具;遍尝百草,始兴医药;日中为市,始有商贸等,且历代相传,绵延不断。
自炎帝栽培五谷、创造耒耜、农业大兴之后,部落人丁兴旺,但各种疾病成为炎帝部落最大的困扰。为解决百姓感染瘟疫、疾病缠身、跌打损伤等痛苦,炎帝亲尝百草,以身试药。平均一天之内,遇毒70次。幸亏他头上的双角具有抗毒和解毒功能,一旦中毒,立即用手摇角,毒自然解去。
羊头山炎帝陵
一日,炎帝误食了一种百足虫,奇毒无比,刚一吞下,还没来得及摇角,便肠断人亡,长眠于羊头山上。这种百足虫,就是现在中药中的“马陆”,后人通过炮制,去除其毒性而成为祛风湿治骨痛的一味良药。
精卫填海
相传,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变成的,她衔木石的西山就是今高平市与长子县交界处的发鸠山。《山海经》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相传很久以前,羊头山下洪水泛滥,是一片“海”。炎帝神农部族的生民大都居住在羊头山上,开垦荒地,搭造草屋,以求谋生。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她常常到山下的“海”中,或游泳沐浴,或采集草药。一天,女娃来到长满泽泻的东海水边,不幸溺水而亡。炎帝和人们打捞起女娃的遗体,悲痛万分,于是便把女娃遗体安葬在发鸠山。
没多久,人们发现发鸠山上出现了一只鸟,形状像乌鸦,花纹头,白嘴红腿,每天早上“精卫、精卫”地叫个不停。于是人们给这只鸟取名叫“精卫鸟”。人们还发现,每天这只鸟要衔山上的小木棒或小石块飞过羊头山,投到不远处的“东海”里。发鸠山山势高峻陡峭,山间白云缭绕。尤其是夏日傍晚,夕阳西坠,山头雨色蒙蒙,如烟如雾。为此,“鸠山暮雨”成为高平古八景之一。
愚公移山
晋城是愚公的故里,是愚公移山寓言的发源地。传说在阳城县横河镇横河村析城山脚下的南门河东岸大石堆里,居住着一位老人,年近九旬,他面对着王屋、太行两座大山居住,相连的崇山峻岭阻塞着他外出、回家的道路,只能绕道走。于是,他带领全家能挑担的子孙三人,开始挖山。智叟见愚公整天挖山,却怎么也挖不掉,就取笑愚公。面对智叟的讥笑,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智叟无话可答。
愚公移山,挖山不止,这事感动了山神,山神把这事告诉了天帝,天帝也被愚公挖山的决心和毅力深深感动,就派了两个天神,将两座大山背走了。
晋城位于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一种反映,是晋城民间信仰文化的一种表达,也是晋城深厚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
除了女娲补天、神农尝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4个神话传说外,还有仓颉造字、舜耕历山、渔于濩泽、禹凿石门、桀居天门等众多脍炙人口、广为人知的神话传说,成为一代又一代晋城人民饭前茶后的故事传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飞猪旅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