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遇上“超前消费”,校园贷这个精心布局的陷阱便悄然降临。校园贷看似解燃眉之急的“救星”,实则是潜伏在校园里的“恶魔”。许多在校大学生误触校园网贷的雷区,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甚至影响到学业与人生轨迹,也给校园环境和社会秩序埋下了隐患。
一、案例简介
初入大学的小颖,被室友的“名牌生活”勾起虚荣心,轻信小额贷款能轻松换“体面”。她先后向两家中介借款2万,实际到手仅1.28万,更糟的是每月还款日到来,无力还款又不敢告知家人的她,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不断借新还旧,短短数月累计借款12万元,本息却滚至近30万元。小颖最终无法承受高额债务,选择了辍学,每天被催债电话轰炸,巨大的压力让她几近崩溃,绝望中,她竟因“人死债销”的说法萌生轻生念头。
二、案例评析
小颖的遭遇是校园贷吞噬青春的深刻写照,暴露出多重隐患:
1.消费观错位:虚荣心成“引路鬼”
扭曲的消费观与膨胀的虚荣心是导火索,让大学生在盲目攀比中对“超前消费”失去警惕,沦为借贷陷阱的猎物。
2.借贷套路深:隐蔽条款织“牢笼”
校园贷的“套路”层层设局,中介抽成、高利滚利等隐蔽条款,让借款者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3.催收无底线:暴力手段变“屠刀”
暴力催收的违法性堪称“夺命符”,隐私侵犯与精神压迫不仅摧残学生身心,更对校园安全与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三、风险提示
1.莫信“低门槛”诱饵守好个人信息
校园贷的“简便”背后藏着高额隐形成本,务必守住信息安全底线,不将证件外借、信息外泄。
2.拒绝攀比盲从锚定理性消费观
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贴合家庭实际,抵制冲动消费、过度消费、从众消费,避免被“超前消费”裹挟,防止因一时冲动踏入债务陷阱。
3.识破借贷骗局主动学习金融知识
学习了解合法借贷与非法网贷的区别,警惕“砍头息”“利滚利”等违规操作,增强对金融陷阱的辨别力。
4.警惕“熟人”诱导守住借贷底线
部分校园贷通过同学、室友等熟人拉拢介绍,切勿因情面或轻信他人踏入陷阱,对任何借贷邀约都保持审慎态度。
5.切忌隐瞒拖延遇借贷困境立刻求助
如需贷款,务必通过学校、家人协助,选择正规机构;若已陷入网贷泥潭,及时向学校、公安部门求助,果断止损。
本文来源:太平洋产险温州分公司